碳達峰碳中和將帶來一場由科技革命引發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重大變化,其意義不亞于三次工業革命;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必將倒逼工業領域技術創新。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能像歐美國家那樣“去工業化”,必須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和制造業,只有通過技術系統集成耦合與產業、區域協同優化、碳達峰碳中和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才能化解和協調。我國碳達峰到碳中和實現時間區間僅30年,明顯短于歐美國家,壓力巨大,迫切需要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的產業綠色技術創新支撐體系。
一、構建碳達峰碳中和的產業綠色技術支撐體系應關注三個問題
從產業綠色轉型看,系統性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較少,仍需著力突破支撐未來產業綠色轉型的關鍵技術。當前,我國工業結構中傳統的“三高一低”產業占比較高,綠色技術對產業轉型支撐力度明顯不足。一方面,以節能減排為主的產業綠色技術創新偏重末端治理,缺乏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生產解決方案。另一方面,零碳、負碳技術成本高,發展尚不成熟。根據高盛等機構撰寫的《中國走向凈零碳排放之路:清潔能源技術革新》研究報告測算的結果,當我國達到75%的脫碳比例時,脫碳技術將進入高成本區間,實現90%脫碳的年成本可能高達1.8萬億美元。
從技術創新主體看,企業綠色技術基礎薄弱、投入較低,創新導向不明確。企業作為綠色技術的需求方和供給者,在綠色技術市場化應用中承擔著核心作用。然而,基于綠色技術本身的“雙重外部性”(即技術溢出效應和環境外部性),企業普遍缺乏綠色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的積極性,綠色技術基礎薄弱和研發投入不足現象非常嚴重。
從支撐環境看,綠色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和市場需求間的體制機制尚未融通,綠色技術評估交易機制尚不完善。以綠色專利為代表的綠色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和服務等體系建設較為滯后, 嚴重制約了綠色技術的評估交易和市場化應用效率。在科研轉化機制方面,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創新目標不一致,且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在市場交易體系方面,技術評估交易機制亟待完善,供需之間信息不對稱情況嚴重。
二、對策建議
以強化綠色技術競爭力為目標,培育壯大綠色技術創新主體。
一是著力培育綠色技術創新龍頭企業和典型示范企業,發揮綠色技術創新市場化示范效應,進一步提高綠色技術研發能力,以及對外部技術資源、技術成果的選擇、消化和吸收能力。
二是持續強化對重點領域綠色技術創新的全產業鏈支持。圍繞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綠色發展領域,著力突破關鍵材料、儀器設備、核心工藝、工業控制裝置等技術瓶頸,全面實現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資源驅動的循環性零碳社會的變革性重構。
以暢通綠色技術轉移轉化為目標,優化綠色技術創新支撐環境。
一是完善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機制。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建立綠色技術創新項目孵化器、雙創基地、新型研發機構等。
二是建立健全綠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市場交易體系,完善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評價和管理制度,培育一批綠色技術創新第三方檢測、評價、認證和交易等中介服務機構。
以實現產業雙碳發展為目標,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升級。
一是持續推動綠色制造。實施綠色制造工程,面向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開展清潔生產改造,實施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強化工業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推進產業綠色協同鏈接,培育再制造產業。
二是提升制造業綠色供給能力。積極推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協同融合,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要素創新方面的作用,提升工業整體勞動生產率和質量效益。